白墙黛瓦,柳枝轻拂配资具体流程,两只飞燕掠过水面,这价值连城的画面竟藏在宁波城内的月湖5A景区。
2018年12月6日,在北京的保利“现当代艺术”秋拍现场,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两幅同名画作上:吴冠中的彩墨《双燕》与油画《双燕》。当拍卖师落槌声响起,彩墨《双燕》以5405万成交,加上佣金,油画《双燕》以高达1.127亿元成交,震惊世人,创下国内第一幅拍价过亿油画的纪录。两幅画作合计1.667亿元的天价,至今仍是艺术市场的传奇话题。
吴冠中作品《双燕》(图源网络)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幅天价作品的灵感源头,竟源自吴冠中在宁波月湖边的一次仓促写生。
1980年,吴冠中带着学生从舟山写生返京,到宁波火车站路过月湖,忽然被湖畔几栋民居击中灵魂,其白墙灰瓦,燕雀飞舞的场景让他激动不已。此时距发车尚有半小时,他迅速绘制速写草稿,留住眼前美景。
改造后的《双燕》原型袁宅
展开剩余79%半小时的相遇,成了吴冠中半生的执念,那幅仓促完成的素描《宁波水乡》,在他心中酝酿了整整八年。
1981年,根据速写稿绘成了《双燕》;1988年,水墨《双燕》诞生;1994年,油画版问世。画面中,简洁的线条,朴素的构图,横向白墙与纵向黑檐形成几何切割,虬曲古树倒映如镜水面,双燕翩跹掠过。这是吴冠中融合东方意境与西方构成的巅峰之作。
为何《双燕》如此珍贵?吴冠中在自己的回忆录里给出了答案:“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作品中,甚至全部作品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双燕》。”
袁宅
宁波月湖畔的这幢民居,就成了《双燕》的母体。这民居就是甬上望族袁宅。
宁波袁氏有三支,据戴九灵的《四明袁氏谱序》记载:“袁氏之居鄞者三族:曰西门袁氏,曰南湖袁氏,曰鉴桥袁氏。” 西门袁氏以袁子诚、袁镛为代表,随康王赵构南下后定居宁波西门柳庄一带;南湖袁氏以元代翰林袁桷为代表,居于日湖(今莲桥街)一带;鉴桥袁氏以淳熙四君子之一袁燮为代表,是南宋明州学术界的泰斗。
袁宅
位于宁波月湖公园花屿的袁宅是鉴桥袁氏后裔袁仰周建于清道光年间,曾是清代文学家姚燮创立“枕湖诗社”的雅集之所,是甬上文人吟诗赏景之处。院内“精远仙馆”曾珍藏数百书画珍品。宅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布局着倒座、正厅、厢房和附楼等建筑,每一处都透露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袁宅
袁宅
但在上世纪80年代,袁宅已隐没于市井。白墙斑驳,长廊蔽日,与吴冠中画中的纯净构图相去甚远。更令人揪心的是,随着宁波旧城改造,这类老建筑随时可能消失。
1998年,月湖改造时,袁宅进行了修缮。2021年,宁波启动天一阁·月湖景区二期提升工程,袁宅也被列为重点还原对象,从过去的私人会所打造成了对公众开放的茶文化博物馆。外观上,设计团队还做了一件极为浪漫的事,依据《双燕》画作,拆除后期加建的部分风雨长廊,在画中柳树位置补种新树。
袁宅打造成茶文化博物馆
改造后的袁宅基本重现当年的原生风貌,重要的人文景观与旧建筑都得以很好的保留和保护。
如今你漫步月湖,在共青路烟屿楼前临湖有一处特殊的观景台。站在这里东眺,袁宅青墙黛瓦倒映水中,柳枝轻拂处偶有燕影掠过,仿若走入吴冠中的画中世界。观景台上的《双燕》展板,介绍了画作的来龙去脉,也展现了宁波深厚的人文底蕴。
湖畔临水观景台
湖畔临水观景台
没想到在宁波月湖景区,竟然能重现吴冠中经典名作《双燕》的场景。
“即使双燕飞去,乡情依然。”吴冠中曾如此注解《双燕》的东方情思。那价值1.667亿元的艺术珍品,原来是吴冠中的文化乡愁。
袁宅夜色(图源宁波住建委)
如今从宁波火车站北广场出来,步行十分钟就能抵达袁宅观景台。清晨薄雾中,青墙映着初阳;黄昏时分,归燕掠过黛瓦,柳枝在水面勾出金线。这是月湖特有的绝美意境。
Tips:
《双燕》观景台位于宁波共青路烟屿楼前,市内多条公交到市青少年宫站步行可达,自驾周边停车不便。
袁宅现为宁波茶文化博物馆,位于宁波月湖公园南区花屿,自观景台步行可达。
门票:免费。
宁波茶文化博物馆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原创作品,感谢你的阅读,你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和留言都让我心生欢喜。
如果喜欢请关注@Trip在路上配资具体流程,我们一起看风景。
发布于:浙江省久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